


項目背景:自然與藝術的靈感碰撞
Libre Festival是烏拉圭馬爾多納多何塞·伊格納西奧瀉湖(Jose Ignacio Lagoon)舉辦的沉浸式電影盛會,以“自然場景中的光影敘事”為核心。設計師Julia Miceli Pitta從投影儀的光線軌跡中汲取靈感,將瀉湖的流動性與電影的動態(tài)感結合,打造出兼具地理特色與藝術張力的視覺識別設計(VIS設計)系統(tǒng)。項目旨在突破傳統(tǒng)電影節(jié)視覺框架,通過企業(yè)形象設計(CI設計)的差異化定位,吸引全球電影愛好者與文化旅行者。
公司簡介:跨界合作的創(chuàng)新基因
- Libre Festival:聚焦獨立電影與實驗影像的策展平臺,以“非傳統(tǒng)放映空間”聞名,曾與戛納電影節(jié)、柏林國際電影節(jié)合作舉辦衛(wèi)星場次。
- Julia Miceli Pitta工作室:總部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倫敦的創(chuàng)意機構,擅長將物理現(xiàn)象轉化為品牌視覺語言,服務客戶包括索尼音樂、Tate Modern美術館。
設計理念:光、水與時間的三重奏
設計師以“投影光錐”為原型,通過三維建模模擬光線與水面接觸時的動態(tài)變形,形成流動的波紋圖案。這一設計不僅呼應瀉湖的地理特征,更隱喻電影作為“時間切片”的藝術本質(zhì):
- 動態(tài)平衡:圖案由靜態(tài)光錐與動態(tài)波紋構成,象征傳統(tǒng)與創(chuàng)新的共生。
- 多媒介適配:從社交媒體動圖到舞臺背景,圖案可拆解為獨立元素或組合為完整敘事。
視覺形象:字體與色彩的時空對話
- 識別顏色:以“電影銀幕灰”為基底,搭配“瀉湖藍”與“日落金”作為點綴色,既保留膠片質(zhì)感,又融入自然色彩。設計師解釋:“灰色代表電影的永恒性,藍與金則指向瀉湖的晝夜變化。”
- 字體選擇:采用Production Type的Big Daily(復古襯線)與Cast的Sempione Grotesk(現(xiàn)代無襯線)組合,前者呼應20世紀電影海報字體,后者確保數(shù)字媒介的可讀性,形成“過去-現(xiàn)在-未來”的時間軸隱喻。
Logo設計:極簡主義的象征表達
Logo由抽象化的光錐與波紋融合而成,去繁就簡的線條設計確保在小尺寸應用(如APP圖標)中仍保持辨識度。動態(tài)版本中,光錐會隨時間緩慢旋轉,波紋則呈現(xiàn)脈沖式擴散,強化“流動”核心概念。
使命與愿景:重新定義電影節(jié)體驗
- 使命:通過自然場景與先鋒影像的結合,推動電影藝術與生態(tài)保護的對話。
- 愿景:成為南美洲最具創(chuàng)新力的文化品牌,吸引全球Z世代電影愛好者與高凈值旅行者。
受眾分析:精準觸達文化消費群體
- 核心群體:25-40歲中高收入人群,兼具藝術審美與戶外探索興趣。
- 行為洞察:偏好Instagram等視覺平臺,熱衷分享獨特體驗,對“小眾目的地+高端文化活動”組合敏感。
設計師介紹:Julia Miceli Pitta的跨學科實踐
Julia Miceli Pitta是阿根廷裔英國設計師,作品融合物理學、數(shù)學與敘事學。其代表項目包括:
- 為倫敦科學博物館設計“量子糾纏”主題展視覺系統(tǒng);
- 與Dior合作開發(fā)AR試妝應用的動態(tài)界面。
她擅長通過品牌形象設計策略,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品牌資產(chǎn)。
文章小結:VI設計的場景化革命
Libre Festival案例表明,VI設計已從單純的視覺美化升級為品牌戰(zhàn)略工具。通過將地理特征、文化符號與用戶體驗深度融合,項目成功構建出難以復制的品牌壁壘。未來,隨著元宇宙與Web3.0的發(fā)展,動態(tài)視覺識別(Dynamic VI)與虛擬場景適配將成為CI設計的新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