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追求極簡主義的潮流中,品牌視覺設計正以更具活力的姿態回歸。通過打破傳統設計框架,以下7個行業案例展現了如何通過高飽和度色彩與大膽字體設計,為品牌注入差異化競爭力。本文聚焦零售、餐飲、文化保護等領域的創新實踐,解析視覺語言如何成為商業增長的隱形推手。
Gogo便利店:8-bit復古風喚醒通勤記憶
品牌視覺設計 / 零售行業
北京地鐵與多倫多設計工作室Meat Studio合作,為Gogo便利店打造了一套充滿游戲感的視覺系統。設計靈感源自80年代像素藝術與游戲”增益BUFF”概念,從飯團到瓶裝咖啡的包裝均采用復古8-bit插畫。這種設計不僅呼應了快節奏通勤者的懷舊情緒,更將便利店產品轉化為”即時能量補給站”,強化了品牌與都市生活的情感聯結。
Yum Bun包子鋪:日式印章美學重構餐飲視覺
字體設計創新 / 餐飲業
How&How工作室為倫敦首間街頭包子鋪Yum Bun打造的視覺系統,融合了日本篆刻藝術(Hanko Stamp)的粗獷線條與”彈跳上升”的品牌理念。標志性太陽黃作為主色調,配合充滿趣味的”包子日出”(Bunrise)概念,既保留了傳統面點的文化底蘊,又通過動態字體設計傳遞出輕盈的品牌個性。
Play Play Laaaah:游樂場形態重構字體系統
模塊化設計 / 文化保護領域
Studio Bang-Gu為新加坡龍玩場設計的配套刊物《Play Play Laaaaah》,將游樂設施結構轉化為模塊化顯示字體。通過解構滑梯、秋千等元素,設計師創造了可無限組合的字母系統,既呼應了新加坡本土文化記憶,又為數字時代的字體設計提供了全新思路。
Hungry Worms:書籍捐贈計劃的文學化表達
公益品牌設計 / 出版業
倫敦工作室DutchScot為公益項目Hungry Worms打造的視覺系統,以經典排版字體Plantin為核心,結合”書籍蛀蟲”的擬人化插畫。每個捐贈書籍的圖書館卡片都會根據書籍類型變化蛀蟲表情,這種傳統與趣味的碰撞,既強化了閱讀的文化儀式感,又降低了公益項目的認知門檻。
Le Puzz:復古拼圖喚醒集體記憶
復古視覺系統 / 文創產業
Little Troop為拼圖品牌Le Puzz設計的視覺系統,直接取材于20世紀中后期棋盤游戲與麥片盒的圖形語言。通過高飽和度配色與手寫體字標的組合,既呼應了創始人對復古美學的熱愛,也構建出跨越代際的情感共鳴,使拼圖產品從玩具升維為文化收藏品。
Gender Creative Kids:包容性設計的色彩革命
性別包容設計 / 公益領域
Wedge工作室為性別多元兒童組織設計的視覺系統,以彩虹漸變色與自信的卡通形象為核心。通過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視覺語言,該設計不僅傳遞了組織的包容理念,更以積極色彩心理學幫助受助群體建立自我認同,展現了設計的社會責任價值。
Tropic Gallery:童趣手繪重構可持續消費認知
可持續設計 / 母嬰行業
巴塞羅那工作室Pràctica為Tropic Gallery打造的品牌升級方案,將兒童涂鴉轉化為品牌核心視覺元素。手繪字母與不規則圖形構成的視覺系統,既呼應了”讓孩子決定產品設計”的品牌理念,又通過不完美感強化了可持續消費的真誠態度,成功吸引注重環保的新生代家庭。
結語
這些案例證明,突破常規的設計思維不僅能創造視覺記憶點,更能通過行業特性與文化符號的深度融合,實現品牌價值與商業目標的雙重提升。在同質化競爭加劇的今天,如何讓設計成為講故事的有效載體,或許是每個行業都需要思考的命題。